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起底许家印:好端端盖房子怎k1体育么就变成了旁氏骗局?

类别:行业资讯   发布时间:2023-10-05 10:38:59   浏览:

  一夜之间,坊间就冒出了众多八卦新闻,从“舌尖上的许家印”到“六旬老汉篮球场爆砍32分当选MVP”,再到“许老板与恒大歌舞团不得不说的故事”,不一而足。甚至有学术圈人士晒出兼任博导的许老板是如何指导毕业论文的。

  在恒大暴雷的前夜(2019年5月),还一本正经地指导学生写房企的财务风险,许家印你也配姓赵?

  但其实,出身草莽、无师自通的许家印,对金融的理解与“创新”,早已领先了99.5%的学者,势必成为一大批财经类学生毕业的灵感来源。

  1996年6月23日,广州市政府举行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,11家房地产公司参与广州工业大道南等5块土地的竞标。

  负责招投标的市府工作人员非常紧张。当时,市政府已就“老城区产业调整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”开展前期调研等工作,拟关闭/停产/搬迁的污染扰民企业达到了:

  当时的《羊城晚报》报道称,广州市拟实施“退二进三”的产业调整措施,预计在2015年前将老城区改造成为少量都市型工业存在区,彻底消除污染工业用地,真正建成“适宜居住”的美丽城市。

  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广州,历来崇尚“水为财”,居民伴水而居,工厂临水而建。例如珠江南河道东岸的海珠岛,地势平坦、水道便捷,是广州市“第一个五年计划”的选址地,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云集于此,成为广州重要的工业区。

  由于时代局限性与发展速度超预期,海珠岛上的工业企业沿着珠江,密密麻麻挤在5.5公里长的主干道上,时任广州市市长直言:

  海珠岛工业大道就像一个旱厕。工厂一字排开,都对着珠江,(珠江)是用来冲水排污的。

  更要命的是,由于“国有企业办小社会”的趋势,原本人口不多的海珠岛,由郊区工业地带演变成重要的市民居住区。然后,居住在工业大道南的市民们,一眼望去就能见到:

  东方红印刷厂、第一橡胶厂、第一纺织厂、广州硫酸厂、广州电池厂、广州造纸厂、广州农药厂…

  所以不难理解,为什么广州市打起十二分精神来,试图利用老企业地块高附加值的优势,把工厂所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,置换企业搬迁所需的资金。

  市府工作人员明白,作为“卖地搬迁”的第一炮,广州农药厂地块的拍卖,绝对一个只许胜不许败的样板工程。它不只是卖地增收的问题,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。

  然鹅,与忐忑不安的市府工作人员相比,参与竞标的许家印同样怀着“许胜不许败”的悲壮。

  1995年,下海打工的许家印,帮深圳某贸易公司做成了第一个地产项目,却因为涨不了工资愤而辞职。他成立了名为“恒大实业”的建筑工程公司,一直靠着代建、装修的零星活儿硬撑。

  一个偶然的机会,许包工头从《羊城晚报》上看到了农药厂搬迁拍卖的公告,然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

  说干就干,许家印毫不犹豫地向离职前的公司老板服软求助,得以结识人脉、筹集了一笔600万元的贷款。在招标环节,许家印面不改色地向工作人员表示:

  我们公司虽然成立才1年,但背后有着深圳、香港资金的支持。我们非常看好广州房地产市场,这600万元是用于竞标的第一期款项…

  许家印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,从国内经济形势谈到海珠岛基础设施不足,再谈到开发过程中农药厂土地污染的整治问题…总之就是奉劝“做人不要太贪心,落到袋里的才是硬通货”。

  恒大以分期开发的方式,先用500万元买下农药厂地块第一期的开发权,等到楼盘资金回流后,再补足后续土地款。

  公开资料显示,工业大道南的农药厂地块,最终楼面地价仅为686元/平方米,而恒大实业名义上购买整个地块的资金是:

  也就是说,许家印不但以500万元的微小代价拿下了农药厂第一期地块的开发权,还获得了后续18万平方米土地的开发期权。而他的最终杠杆率,达到了惊人的:

  1997年6月,恒大实业更名为恒大地产,金碧花园项目正式开工。因为项目初始周转资金不足,连施工工人的工资都由施工方先行垫付。

  在随后两个月内,许家印不忙着修房子,反而花大力气捯饬道路、建设亭台楼阁与水域。然后,许家印从不到100万的流动资金中拿出十多万元,在广州的各大报纸上打整版广告,并用班车拉着顾客来看楼盘,在强调35%的小区绿化率时,也不忘重点介绍:

  为解决农药污染的潜在风险,我们先把一米多深的地皮全部铲除,重新换土再建楼。

  许家印的恒大,拿出金融企业招揽VIP客户的劲头,针对“痛点”噱头卖楼花。当时的普通市民谁见识过这个套路?就问你敢不感动?

 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,金碧花园项目首期323套商品房全部售罄,并在日后被评为“广州市民十大最喜爱楼盘”。

  凭借着8000万元的预售款,恒大在广州站稳了脚跟。而且也获得了当地政府良好的“第一印象”:

  恒大地产项目的成功开发,成为广州市旧厂拆迁的合作典范。不久后,附近的保利花园(原广州造纸厂)、光大花园(原广州重型机械厂)项目均开发成功,有数十万居民从“河北”(珠江以北的传统市区)迁居“河南”(珠江以南的海珠岛),产生了多方共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。

  自此,外来的过江龙掀翻了“和气生财”的广州房地产开发市场,许家印把“不上天堂,就下地狱”的恒大房地产开发经验总结为“八个当年”:

  当年征地、当年报建、当年动工、当年竣工、当年售罄、当年轰动、当年入住、当年受k1体育益。

  两年以后(1999年),自称 “我是一个农民”的杨国强,从顺德市北滘镇来到了广州。他借鉴许家印的打法,以卖廉租房的思维卖花园洋房,创下了月销3000套的地产奇迹。

  两位“光脚不怕穿鞋”的地产大佬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把“高周转”的概念从潘多拉的盒子里放出来,深入中国房地产从业者的人心——抗拒这一理念的民营房企,终将被残酷的市场淘汰;拥抱这一理念的民营房企,亦将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停不下来,最后等来“三道红线”的紧箍咒。

  恒大人只有挑战,不给借口,我们就是要紧盯竞争对手、迎难而上,让别人都怕恒大开盘…恒大人从来不找理由,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
  克服困难的杀手锏之一,就是以金融为纽带,把客户、供应商、合作伙伴…绑定起来,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事业搞得大大的。

  从2006年起,恒大加紧了全国买地布局,准备做大做强冲击上市。在6年的时间里,恒大的土地储备达到1.4亿平方米,销售额1000亿,员工4万人。按照恒大在路演时的PPT,公司的销售额、利润等关键指标增长了:

  这么多的土储,终归是要经过开发才能变现的。但忙着四处举牌的恒大,又如何消化这些土储项目呢?

  第一步,某三四线城市报纸刊登新闻,“知名房企恒大登陆我市,斥资一个亿买下远郊的野狐岭,拟建成国际社区”。

  点评:你看到的是真的,恒大真的掏足了这笔钱,土地财政是很严肃的事,做不得假。

  第二步,恒大当地高管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恒大筹集了4000万元,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,让市民们体验到恒大“开盘必特价、特价必升值”的初心。

  点评:对不起,恒大不会这样做。它以高价竞得的地皮向当地银行申请抵押,获得了1亿元贷款,项目开工的资金绰绰有余。

  第三步,恒大斥巨资,在当地报纸整版整版地做广告,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外包给广告公司,向购房者以期房预售方式回款2亿元。

  一方面,恒大舍得花钱打广告,在Top50强房企中,恒大的营销费率是确实高于对标企业。例如在2017年,恒大的营销费用比率是4.28%,遥遥领先与碧桂园(2.39%)、万科(1.41%)、中海(2.0%)。

  仅在当年火爆异常的海花岛项目上,恒大就在广告费用、物料报价、销售团队费用、案场包装费用、渠道推广费用…花去了6.84亿元,根据恒大后续透露的海花岛开盘后122亿的销售记录,营销费率约为5.6%。这一大手笔,只有“新加坡旁某森林城市”可以一战。

  另一方面,恒大的广告费不是那么好拿的,广告商成为恒大欠债的重灾区。2021年8月,A股上市公司利欧股份发布公告称,因恒大地产未按合同约定如期支付广告费,公司全资子公司聚胜万合向相关法院提请诉讼及财产保全,合计申请保全金额为3.56亿元。另外,坊间传闻称,广告业的扛把子AM公司也深受恒大之害,大幅调低了员工的薪资待遇。

  第四步,如果恒大拿着银行贷款和预售款,静下心来做房产开发,最后还是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。但许老板治下的恒大,却拿着项目的贷款(1亿元)+预售资金(2亿元),跑去另外的三个城市,分别购买了3块地皮(每块1亿元),然后重复这一套路,在全国各地撒豆成兵…

  恒大利用开发商与投资者/购房者”的信息不对称,通过前期密切炒作与信息轰炸,绕道监管不力的预售制缺陷,把预售资金及贷款资金进行高杠杆的投资抢地。在“房地产永远涨”的预期下,病毒式复制这一投机模式,最后达成了令人生畏的负向成就:

  根据最新财报,截至2022年底,恒大在280多个城市拥有1300多个项目,土地储备达2.1亿平方米。

  在房地产景气周期里,这么干自然没问题,因为房价放大了地块评估价,推高了预售款资金,恒大完全可以“以新补旧”,拿出后续增值部分盖之前的期房,多出来的钱还可以投资汽车、矿泉水。

  但当房价不再坚挺、恒大多元化努力屡屡受挫后,这个资本运作逻辑将完全落空。这些真金白银拍下来的土地,其减值损失会有多大?这部分巨额亏空中,属于恒大自有资金的部分有多少,属于购房者(预售款)以及人民群众(银行贷款来源来居民存款)的血汗钱的,又有多少?

  把实实在在由钢筋水泥造就的房子,盖成一场P2P似的金融大案,这就是许家印留下的烂摊子。

  2008年12月,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、华尔街明星经纪商伯纳德·麦道夫的惊天骗局被曝光。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,麦道夫以高回报为承诺,吸引了包括众多富豪与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,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元。

  他在某四线城市开了一家做门窗装潢的小公司,与恒大在当地的项目有过合作,然后收获了一堆恒大商票。

  2020年末,当我告诉他,恒大尚未偿付的商票达到了2057亿元,已经超过百强房企中2-16名商票总和…他坐不住了,天天磨着恒大求兑换。

  然后,他被恒大的工作人员说服了:以商票折扣,再加一点自有投资,凑够200万,恒大给予他当地合作开发商的代理资质,联手挣钱。

  备受鼓舞的他答应了,只不过在凑钱过程中出现了一点意外:因家庭矛盾,夫妻闹着离婚,他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达成目标。反而得以幸运地逃过一劫…

  可能是由于早年的艰苦生活,成名后的许家印,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的人。例如在恒大总部还没有搬去深圳时,他办公室里的垃圾桶,价格就超过了:

  曾经有一位广州市官员商定与许老板面谈,因为听闻了“恒大歌舞团”的传闻,这位官员本着“小心无大错”的心态,带着夫人前往——结果一进包间,果然莺莺燕燕的歌舞团人员众多。

  许老板错愕了一下,立马让歌舞团人员、陪同人员都退了出去。并在后续交集中以朴素、高雅的风格为主,丝毫不见奢靡迹象。

  但另一方面,许家印天生的高姿态又极具感染力,哪怕是2023年7月年报出台后,许老板依然在恒大足球队的内部会议上即兴提出“今年保级,明年冲超”,声音洪亮、目光坚定。

  这种“魅力型领导”很容易就交到朋友。例如原中信银行副行长、曾任恒大人寿董事长的:

  公开资料显示,朱加麟现年59岁,1986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中信集团,并很快就成为董事长秘书,自此驶入升职快车道。

  此人在中信集团任职超过30年,于2014年成为中信银行党委委员、副行长。

  2017年09月,朱加麟不顾光明的前途,决然加入恒大集团,并出任恒大人寿董事长。

  从一家正部级央企的核心部门负责人跳槽到一家民企,这一迷惑行为难免让人想到传说中的“政商旋转门”(“旋转门”是欧美学术界的一种假说:个人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、交叉为利益集团牟利的机制)。

  例如朱加麟曾主导一项中融人寿与恒大集团的互投,这笔总金额超40亿元的合作,成为该公司最著名的“关联交易”。此外,中信银行还是给恒大融资的重要“金主”之一。

  当然,朱加麟加入恒大的时点,正值恒大通过金融板块给地产业务“自融”资金的关键时刻。

  2015年9月,恒大地产集团以39.39亿元买下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%的股权,溢价达145.72%,并将其更名为恒大人寿。自此,恒大补上了保险牌照,为控盘盛京银行、开启金融并购提供了充足的弹药。

  首先是在2017年主导操盘,约来包括国资、民企在内的二十五家机构,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引入1300亿元的战略投资,缓(tui)解(hou)了恒大的永续债压力。

  具体而言,恒大在2017年的10个月时间内,先后通过三轮扩股引进战投1300亿元。参与战投的冤大头中,既有被迫绑定的供应商团队(希望将手里票据借机变现),也有不差钱的国资企业(例如著名的ZX资本),但还有野心勃勃的“许家印的朋友们”(例如背景复杂的SD高速)。

  以名单中其貌不扬的广州逸和为例,该公司的实控人是李勤,他的名字,曾在2017年浦发银行千亿骗贷案、安信信托爆雷案中反复出现。要指望着在金融旋涡中大伤元气的李老板拿出真金白银投恒大,那是不可能的。

  于是,恒大人寿如同宋江一样闪亮登场。它为李老板们提供为期六个月的Bridge Loan(过桥资金,也叫做“缺口融资”),让李老板借钱获得参与“做大恒大蛋糕”的宝贵机会,为此仅需要每天支付0.06%~0.08%的利息(折合年利超过了10%)。

  更美妙的是,恒大人寿提供的这笔折合数十个“小目标”的战略投资,刚到账就被恒大地产挪用,拿来填补美元债利息,以及支撑地产周转。

  自始至终,恒大人寿以客户的投保资金为盘子,为恒大的战略投资者提供搭桥资金,让后者以股权投资方式欣然下场。在此过程中,巨额资金转了一个圈,又回到了恒大,形成了坚实的资金闭环。

  至少在当时,战略投资者憧憬着美好未来,恒大金融操盘者一鱼双吃(为恒大集团“创造”出现金流,还为恒大人寿提供了稳定的高息项目),大家都很满意,似乎都有光明的前途。

  在恒大暴雷后,被套牢的战投小伙伴纷纷把投资失利归咎于“许家印不讲武德”,顶多在股东大会上向投资者轻描淡写地解释“交了一次宝贵的学费”、强调一番“输在当下,赢在未来”。

  如果个别大佬被许老板收割了,那可能是学艺不精,在所难免。但问题是,这么多商业精英集体“交学费”,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怀疑过恒大的未来战略有多不靠谱,都没算清楚过桥资金的持有成本有多高吗?为什么他们如过江之鲫,争着跳上恒大的破船呢?

  有没有一种可能,在这个资本游戏中,参与者有一个算一个,都能满手沾油水,因而人人笑容可掬,默契着把这个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游戏玩得丝滑、柔顺?

  例如,许家印的朋友圈大佬们,决口不提在获得过桥资金的过程中,大佬们与恒大高管合作成立皮包公司A,为恒大人寿B提供资金,定向参与战投伙伴C的融资项目,从而间接实现了由A到C的高息融资。

  据悉,如此定投的大佬们,不乏人和的戴老板、正威的王老板、SD高速的孙老板……而他们在恒大内部的合作伙伴,包括了夏海钧等众多高管。

  (公司高管说:今年的投资算是交学费,你看管理层都主动降薪了…至于我个人资产涨没涨,那就不回答了)

  朱董的第二个大手笔,是在三年内把新收购的恒大人寿做成了总资产约2415亿元的保险巨擘。其中,在掌控恒大人寿的第一年(2017年),恒大人寿的资产规模就达到1038.43亿元,提前完成许家印提出的“千亿元红包计划”。

  在恒大后,恒大人寿的“自融”手法被广泛披露。朱加麟从自身经验出发,通过“公司互投”规避有关部门对于关联交易的规定。

  恒大人寿最常用的挪用手法就是,通过投资“由底层资产包装成应收账款”的信托计划,造成应收账款的“合规”进度假象,而实际资金则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入关联公司(主要是恒大地产),成为输血续命的“大补药”。

  从业务手法上看,朱加麟的金融专业素养无可挑剔,但是,恒大“自融”的背后,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,也是对民众公共财产的非法收割:

  一方面,本应当及时止损、早早进入破产重组环节的恒大,至少因自融而续命了3-5年,造成了更大的亏空窟窿(恒大暴雷后组织“自救”,在两年里亏损了8000亿元,其中新增亏损逾千亿),让债权人错过了更好的重组谈判时机;

  另一方面,恒大自融的资金中,除了偿还利息、弥补货值亏空外,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许家印与境外股东的分红/美元债利息——这些由金融系统注入恒大的资金数字,背后对应着无数老百姓的存款。

  (小时候,算命先生说许家印“端着金碗,大富大贵”,但他没算准,许老板是端着金碗讨饭的第一人)

  在许家印的布局中,恒大人寿从来就不是一家卖保险挣利差的正经保险公司,而是构筑恒大商业帝国的金融工具。

  2021年9月,恒大财富暴雷案的细节被曝光:在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刻,恒大财富违规操作,为许家印的夫人丁女士、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的父亲杜某,以及至少5名以上高管的亲属打开紧急通道,提前兑付数千万元理财产品。

  尽管许家印一再宣称“我可以一无所有,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”。但愤怒的投资者已经不再相信这个“让领导先走”的理财故事。

  据《财新》报道,2021年9月12日,有部分投资者前往恒大财富办公地,把总经理杜亮等人堵在了办公室里。当天晚上,在“恒大财富的钱去了哪里”的质问声中,情绪崩溃的杜总一脸麻木地说:

  如果杜亮的“真情流露”属实,恒大设立的恒大金服(即恒大财富的前身),就是为了恒大筹资而建立的融资平台,其筹集的资金通过体外公司绕过监管,最终进入恒大及其关联公司的项目。

  而在实务中,绝大多数自融案件,最终都指向一项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重大经济犯罪:

  (财新网、券商中国、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均报道了“恒大财富涉嫌非法集资”的问题)

  有消息称,在恒大集团内,主导恒大财富工作的,是许家印的二儿子许腾鹤。他也是许家印有意培养的恒大接班人。

  此外,在许家印落幕之际,关于许老板逃逸式离婚、花式信托的讨论不绝于耳。其实,包括许家印在内的草莽枭雄,其人生曲线都是类似的。

  他们敏锐地发现了某个顺势而为的细分领域,在时代的东风里扶摇直上。然后穷其一生构筑一切社会关系,竭力把杠杆放到最大,在兑现一场泼天富贵后,静待那个早晚会来的结局。

  许家印们当然会意识到潜在风险,但他们已经自顾不暇,顶多给身边人留下一条所谓的后路罢了。

  虽然许老板这种“护犊子”的心情可以被理解,虽然许老板分红所得与恒大负债相比不值一提,但是,对许家印家族财产的调查追退工作依然很有必要,而且很有意义:

  这不但关于“迟来的正义”,而且也给后来者起到警醒的作用:麻着胆子玩金融游戏,就得有主动退赔、一撸到底的觉悟,否则对资本市场、对国内经济贻害无穷。

  我们知道,在最风光的时刻,许家印曾对他的身后评价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切。例如在某次醉酒后,他严肃地询问部下:

  无师自通玩转金融的许老板不知道,对于人民群众而言,对他身后名的评价,很可能要借助两味中草药的名字:

  这篇文章从中秋节当天开始构思,用了两天时间才写完。在发表后两个多小时内,获得了1200多个阅读量,30多个赞,以及3位读者的额外打赏,估计阅读量上万是很有希望的。而在另一个平台的相关问题下,此文获得了4000多个赞同,1100个“喜欢”,反响依然不错——我把它当作是对内容的肯定。

  然鹅,由于“你懂的”原因,该文在两个多小时后被平台认为:根据“相关法律法规判定违规”,当场删除。

  所以,我又用了两天,收拾了心情重写了一遍。少了一些情绪宣泄,重点放在许老板如何上杠杆,如何走上不可收拾的局面。

  许家印的落幕,其实也是中国式房地产的挽歌。希望这个时代悲剧,成为后人智慧的一部分,而不是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”。